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8:41:51   浏览:979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2002年12月7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2年12月7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公布)



第一条 为了尊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加强对清真食品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清真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卫生、检疫、质监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歧视和干涉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第五条 专门从事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或单位,除具备有关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经营所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或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中至少有一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公民,监督人必须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公民。

(二)从业人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公民。

(三)生产、加工、经营场地、设备、仓储必须保证专用。

(四)屠宰、采购、操作等关键岗位,必须由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五)清真肉食商品畜禽按有关规定实行定点屠宰,并依法接受检疫;清真肉食商品畜禽屠宰人员须持有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伊斯兰教协会等组织出具的资格证明。

第六条 清真包装食品,应当由省或市(州、地)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伊斯兰教协会等组织监制,并在清真食品外包装上印制监制单位名称。

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印制标有“清真”字样的清真食品包装印刷品时,应当提供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有效证明。

第七条 清真食品包装上,不得印有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禁忌的文字和图案,不得将清真食品包装物出售或者转让给非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

第八条 在非专营清真食品区域内,清真食品的摊位、柜台,应当与非清真食品的摊位、柜台保持适当距离或者设置明显的隔离设施。

第九条 凡取得营业执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的,应当在开业前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查合格后,发给清真食品标志牌。

未取得清真食品标志牌的,不得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

第十条 清真食品标志牌由省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由市(州、地)、县(市、区)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发放。

清真食品标志牌必须放置在生产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

禁止伪造、买卖、转让或者租借清真食品标志牌。

第十一条 申领清真食品标志牌的当事人,应当向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本条例第五条所规定的相关材料。

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当核发清真食品标志牌;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的当事人不再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的,应当在停业后五日内向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将清真食品标志牌交回原核发单位。

第十三条 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含有虚假内容的清真食品广告。

未取得清真食品标志牌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生产、加工、经营场所及产品和包装上使用、张贴、悬挂带有“清真”、“穆斯林”、“回族”等字样或图案的标志物。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在地生产、加工、经营清真食品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宾馆、饭店、招待所、机关清真餐厅进行检查。

第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三款、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经处罚后仍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收回清真食品标志牌;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清真食品管理的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索取财物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经贸委 劳


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财统(200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计委,上海市、深圳市、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直
属机构,中央各企业集团: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经过两年时间的试行和试点,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已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对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监督与管理机制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两年的试行和试点,各地方、各部门(企业集团)评价组织机构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培养锻炼了工作队伍,达到了预期工作目标,为全国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有效改善企业经营机制,现将2001年全国深入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1999年和2000年的试行和试点工作表明,开展企业效绩评价是转变国有企业监管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国有企业监管、促进扭亏解困、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各级财政(国资)、经贸、劳动保障和计划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2001年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活动,将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作为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各地区要按照服务于企业改革和企业监管工作的宗旨,结合各级政府企业改革与企业监管工作实际,确定评价工作范围和选择评价对象,并确保评价工作的及时开展,切实将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与有关部门的企业监管、考核、奖惩等工作相衔接。
二、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工作配合。各级财政(国资)、经贸、劳动保障、计划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沟通配合,共同推进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前两年企业效绩评价的试行和试点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密切配合,树立了部门协调配合的典范,使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联合组织,加强配合,是推进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各级财政(国资)部门要认真组织做好有关技术性、基础性的服务工作,积极进行协调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所提供的综合信息,为企业监管工作服务。在具体实施上,可以探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开展企业效绩评价的方式,但各级评价组织机构必须对中介机构的选择、评价实施过程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与真实、准确。
三、推动企业集团开展内部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业集团内部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对加强集团内部的监督管理,进行自我诊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大企业集团要充分认识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开展对子(分)公司的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以促进集团内部监督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评价对象和评价户数由集团公司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自行确定,具体评价工作既可以内部组织必要工作力量实施,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各级财政(国资)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集团内部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组织指导,积极提供技术帮助。
四、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为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服务。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是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基础,它既能反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和资产管理水平,也能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成长能力;既包括了定量的财务指标,也包括了不能量化的定性因素。企业效绩评价结果较为客观、综合地体现了经营管理者在一个经营年度期间的经营基本业绩。因此,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集团)在深入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中,要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0〕15号)精神结合起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服务。
五、将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挂钩。在前两年企业效绩评价工作试行和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与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挂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的精神和中办发〔2000〕15号文件关于要“研究制定经营管理者收入和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集团)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要与经营者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收入分配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相结合,以推动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不断深化。
六、通过实施企业效绩评价,促进加强国有企业的资本与财务监督。运用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进行效绩评价,是对企业资本和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的综合检查,也是对企业资本营运水平和财务效益状况的客观评判。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本身就是履行资本与财务监督职能的体现。各级财政(国资)部门要结合进一步贯彻《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9号)精神,运用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和方法,通过开展评价工作,促进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资本和财务监督,并及时对企业资本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和资本、财务管理水平。
七、积极探索企业效绩评价结果的相关应用领域。企业效绩评价结果是反映企业财务效益、营运水平、财务风险、发展能力的综合性信息,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其多方面的应用途径,以充分发挥企业效绩评价的功能作用。如以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作为进行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决策、实施国有企业债转股和选择技改支持项目的参考依据;将开展企业效绩评价作为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利用企业效绩评价进行企业诊断,促进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将企业效绩评价作为加强金融监管和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等等。
八、建立国有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定期公布制度。企业效绩评价是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对企业年度经营成果做出的客观评判,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因此,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社会和舆论监督,逐步建立规范的企业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根据各级政府企业监管工作的需要,应积极探索企业效绩评价结果的定期公布途径和方法。
九、周密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效绩评价工作。为推动2001年的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集团)应在认真总结前两年试行和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进行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组织落实。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在分级分类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部国有企业的基本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监管企业应全部列入综合评价对象,随着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应不断扩大综合评价的范围。对于财务关系隶属中央的企业(集团),财政部将根据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年薪制试点和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监管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对企业开展综合评价的范围。
(二)各级财政(国资)部门应根据本《通知》的精神,尽快制定今年的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方案,并于3月底前报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备案。各级经贸、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指定专人参与和联系企业效绩评价工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集团也要尽快制定本部门和本集团的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三)各地区要认真做好企业效绩评价的组织落实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反映工作进展情况,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联合调查组赴各地对照检查落实情况。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集团)企业综合评价工作必须在6月底以前全部完成,并及时上报评价工作总结。
(四)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集团)在评价过程中要把好数据质量关和技术操作环节,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同时继续做好企业效绩评价的宣传工作,以推动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1年3月23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农药产品准产证管理暂行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农药产品准产证管理暂行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药生产管理,保证农药产品质量,发展自治区农药工业,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自治区内生产、加工、复配、分装农药产品的企业(简称“农药企业”,下同)。不论隶属关系和经济性质,其农药产品不属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的,一律向自治区石化厅提出申请,由自治区石化厅统一组织颁发准产证。其他部门和单位无权发准产证。
第三条 颁发准产证的农药产品包括:用于农田作物、森林、蔬菜水果、家庭卫生、粮食储存等方面的化学药剂和微生物药剂;按使用的防治对象划分,包括各种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灭软体动物剂、昆虫性诱剂、粮食储仓防虫剂等各种原药、
制剂及含有农药有效组份的混合药剂。
第四条 农药企业必须先取得化工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或自治区石化厅颁发的准产证,然后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才能生产、加工、复配、分装农药产品。
第五条 生产、加工、复配农药产品的企业经自治区石化厅批准(报化工部备案),可以使用企业原准产证(含生产许可证)在全区范围内设厂(点),分装本企业生产、加工、复配的农药产品。
第六条 农药生产企业是指农药原药生产厂、加工厂和复配厂。农药生产企业取得准产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生产的农药产品是国内已登记过的农药产品;属国内首创的产品要取得农业部颁发的农药登记证;
(二)生产的农药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按规定备案的企业标准;
(三)生产的农药产品具有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或工艺操作规程;
(四)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的设备、计量检测手段和计量部门颁发的三级计量以上的合格证书或相应三级计量标准考核合格证;
(五)拥有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专业技术员和技术工人;
(六)安全设施齐全,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上岗人员有安全操作证;
(七)劳动环境良好,尘毒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八)有健全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检验制度,生产操作记录和化验分析记录完整,统计资料准确,出厂产品产品附有使用说明书、出厂日期及产品检验合格证,包装符合规定。
第七条 农药分装企业是指把合格的农药产品由大包装改成小包装的企业。分装企业必须有固定的厂房、设备和计量合格证书,分装产品须经广西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合格并建立留样制度,方能取得准产证。
第八条 农药产品使用说明书和标签,必须报经自治区农业厅农药检定室初审,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批准
第九条 农药产品质量检测和取证后的质量监测工作由广西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每年应当对获证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至少一次,并将检测情况报自治区石化厅。
第十条 新建农药企业和农药企业新增生产品种,必须报经自治区石化厅初审同意,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 科研、设计、生产单位或个人转让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及复合配方技术,必须报自治区石化厅审核批准。
第十二条 农药企业申请准产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概况;
(二)产品名称、规格;
(三)农药登记证;
(四)产品标准及检测手段;
(五)生产工艺技术资料;
(六)计量合格证书或计量标准考核合格证;
(七)使用说明书、产品检验合格证和标签;
(八)企业环境保护监测数据和资料;
(九)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自治区石化厅对申报准产证的农药企业,应当组织考核小组对其生产条件进行考核和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符合本办法第六条或第七条规定的,发给或允许使用准产证。
第十四条 对生产条件考核不合格的农药企业,允许进行为期半年的整改,六个月后企业可以提出申请复查,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取证资格。
第十五条 产品质量检测不合格的农药企业,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整改后生产的产品,经本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查合格并稳定生产十五个批次以上,在三个月内可申请再次检测。再次检测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取证资格。
第十六条 取得准产证的农药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自治区石化厅注销其准产证:
(一)经复查不符合发证条件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降低技术标准、产品质量的;
(三)将准产证转让给其他企业使用的;
(四)产品质量经检测不合格,企业整改半年后,复检仍不合格的;
(五)生产国家已经宣布淘汰或停止生产的农药品种的;
(六)分装企业未经批准搞复配加工的;
(七)超过准产证范围擅自增加生产品种的;
(八)企业不再生产农药和分装农药的;
(九)生产伪劣农药产品的;
(十)其他违反国家和本办法有关规定的。
第十七条 准产证自颁发之日起,四年内有效。在此期限内,如农药产品属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的,所颁发的准产证自行失效。四年有效期满后,企业须重新申报准产证。
第十八条 本自治区颁发的准产证由自治区石化厅统一印制和标号和编号。获证产品须在产品标签及外包装上标明准产证编号和批准日期。农药分装的产品须同时标明产品生产企业的准产证编号。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石化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7月29日